《冬阳•童年•骆驼队》的改动

《冬阳·童年·骆驼队》的改动




《冬阳•童年•骆驼队》的改动


 

这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,原文是林海音女士《城南旧事》的出版后记。在选入课文时,编者作了一些改动。

在教学中,我选了五处改动过的地方,和原文作对比,进行讲解。

 

一.第二段

“拉骆驼的摘下他的毡帽,头上冒着热气,是一股白色的烟,融入干冷的空气中。”(人教版课文)。

“拉骆驼的摘下他的毡帽,秃瓢儿上冒着热气,是一股白色的烟,融入干冷的大气中。”(原文)。

 

“秃瓢儿”改成“头上”,“大气”改成“空气”。

 

描写人物,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人物的特征。“秃瓢儿”改成“头上”,使读者无法得知文中人物是光头的特点。

我当时以自己的发型为例,给学生讲解。我说,如果你们要向你们的家长描述熊老师,你们就应该说“熊老师有一个爆炸头。”或者说“熊老师有一个刺猬头。”,而不能只说“熊老师有一个头。”

其次,这样改动还失去了方言的独特魅力。“秃瓢儿”是北京方言中光头的说法,以瓢作比喻,形象生动,充满生活气息。

如果用四川话来讲,就是“脑壳”,用我的家乡话来说,就是“电光头儿”,以灯泡作比喻,同样有趣。

最后,我问学生“光头”用纳西话怎么讲,他们全都用纳西话笑着回答我。

 

“大气”改成“空气”,还说得过去。

“大气”指包裹在地球外面的气体,指的范围比较广,一般是气象学用语。改成“空气”一词,较为贴切准确。

 

二、第三段删去这样两句话:

 

我在想,麻袋里面是“南山高末”呢?还是“乌金墨玉”呢?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,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。

 

以南山高末和乌金墨玉来比喻煤,使平凡无奇的煤炭有了一种美感。同时,也可以看到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,作者的观察十分细致。

 

三.第三段后面删去的内容:

 

另外一个拉骆驼的,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。它们把前脚一屈,屁股一撅,就跪了下来。(原文)

这里描写骆驼跪下来的文字简单明了、形象准确,是动作描写的佳作。

 

四.第五段

 

骆驼队伍过来时,你会知道,打头儿那一匹,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,走起来,铛、铛、铛地响。(人教版课文)

骆驼队伍过来时,你会知道,打头儿那一匹,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,走起来,铛、铛、铛地响。(原文)

 

   铛、铛、铛”作为拟声词出现,并且用顿号隔开的时候,就应该用引号,原文是正确的使用方法。课文一改,去掉引号,反而出错。

 

五.第十五段

 

夏天过去,秋天过去,冬天又来了,骆驼队又来了,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。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,我也不会再做了。可是,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,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,我写了一本《城南旧事》。(课文)

 

夏天过去,秋天过去,冬天又来了,骆驼队又来了,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。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,我也不会再做了。

可是,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,把它们写下来吧,让实际的童年过去,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。

就这样,我写了一本《城南旧事》。(原文)

 

课文把原文的三段话缩成一段,失去了散文的美感。而且删去了非常重要的“让实际的童年过去,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。”一句,这句话是全文的主旨,是对《城南旧事》整本书的高度概括。

 

标点的改动有道理,原文一直用逗号,不太恰当,中间需作适当停顿。课文将“啊”后面的“,”改成“!”是正确的。

 

©2012 达祖公益

蜀ICP备16002528号

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木垮村达祖小学

联络电话: 18882082967 微信:dazu2004 邮箱: dazugongyi@126.com